一、供應商審核概述 1. 審核的目的和意義 - 確保供應商合規性:通過對供應商進行審核,可以確保供應商遵守相關法律法規、行業標準和企業的要求,這能有效降低企業面臨的合規風險。例如,在食品行業,如果供應商不符合食品安全相關法規,企業使用其產品就可能面臨法律問題。 - 評估供應商能力:審核有助于了解供應商在質量、成本、交貨期等方面的表現。以制造業為例,供應商的產品質量直接影響企業最終產品的質量,如果供應商的成本控制不佳,可能會導致企業采購成本上升,而交貨期不穩定則會影響企業的生產計劃。 - 促進供應商改進:在審核中發現供應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,可以促使供應商進行改進和提高。這對于提升企業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非常重要。當供應商在質量控制方面得到提升時,企業的產品質量也會更有保障。 2. 審核的流程和步驟 - 文件評審:對供應商提交的相關文件進行評審,如質量手冊、程序文件、作業指導書等。這可以幫助了解供應商的管理體系和過程控制情況。例如,從質量手冊中可以看出供應商對質量的管理理念和基本框架。 - 審核準備:確定審核目標、范圍、時間和資源,組建審核團隊,并提前通知供應商做好相關準備。審核團隊成員需要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審核經驗。 - 現場審核:這是對供應商的生產現場進行審核,包括設備設施、工藝流程、產品質量、員工素質等方面。比如在生產現場查看設備是否先進且維護良好,工藝流程是否合理,員工操作是否規范等。 - 跟蹤驗證:對供應商的改進情況進行跟蹤驗證,確保供應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改進并取得成效。這是審核的重要后續環節,只有供應商真正改進了問題,審核的目的才得以實現。 - 審核報告:根據審核結果編寫審核報告,對供應商的表現進行評價,并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。審核報告是對整個審核過程的總結,也是企業決策是否繼續與供應商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的重要依據。 3. 審核的注意事項 - 保持客觀公正:在審核過程中要避免主觀臆斷和偏見影響判斷。審核員需要依據事實和標準進行審核,不能因為個人喜好等因素對供應商做出不公正的評價。 - 注重細節:認真觀察、記錄和分析每一個環節和要素,確保審核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。一個小的細節可能反映出供應商管理上的大問題,例如生產現場一個小角落的衛生狀況可能反映出整體的5S管理水平。 - 溝通技巧:與供應商保持良好的溝通,尊重對方的文化和習慣,以平和、友好的方式進行交流。良好的溝通有助于審核的順利進行,也能讓供應商更愿意接受審核結果和改進建議。 - 保密原則:審核過程中要遵守保密原則,不得泄露供應商的機密信息和商業秘密。這是商業道德的要求,也是維護企業與供應商良好關系的必要條件。
二、供應商資質審核 1. 稅務登記證審核:核實供應商是否依法納稅,檢查稅務登記證上的納稅人識別號、稅務登記地址等信息。合法納稅是企業正常運營的基本要求,如果供應商存在稅務問題,可能會影響其穩定性和信譽。 2. 其他資質審核:除稅務登記證外,還可能涉及到其他資質的審核,如營業執照、生產許可證(如果是生產型企業)等。這些資質是供應商合法經營和具備生產能力的重要證明。
三、供應商產品質量審核 1. 生產過程審核: - 針對產品生產過程高風險區域、重點工藝環節要重點細致審核。例如在食品生產中,蒸煮、殺菌環節重點關注工藝參數及實際計量設備參數、計量設備校驗等。這些環節直接關系到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。 - 進入車間風淋系統,過濾網系統打開確認,清潔規范確認等。車間的環境控制對于保證產品質量非常重要,良好的風淋系統和清潔規范可以減少灰塵、微生物等對產品的污染。 2. 原材料驗收審核: - 更新的關鍵原材料的清單,確保原材料的質量和適用性。 - 包裝材料的標準,使用前檢查包裝材料的質量,有專門的程序應用于出現偏差的包裝材料。包裝材料的質量會影響產品的儲存、運輸和銷售,不合格的包裝可能導致產品損壞或變質。
四、供應商交貨能力審核 1. 庫房管理審核:重點關注層別、先進先出、零頭料管理等。良好的庫房管理可以保證貨物的存儲質量和發貨的及時性,例如先進先出原則可以避免原材料過期變質。 2. 交貨期審核:審核供應商是否能夠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交貨。交貨期的穩定對于企業的生產計劃和客戶訂單的滿足至關重要。
五、供應商價格與成本審核 1. 成本分析:審核供應商的成本結構,包括原材料成本、生產成本、管理成本等。了解供應商的成本有助于企業與供應商進行合理的價格談判,同時也能判斷供應商的價格是否合理。 2. 價格比較:將供應商的報價與市場價格進行比較,確保企業獲得合理的采購價格。這需要企業對市場價格有一定的了解和調研能力。
六、供應商服務與合作意愿審核 1. 服務水平審核:審核供應商的售前、售中、售后服務。例如在售后服務方面,供應商是否能夠及時處理產品質量問題、提供技術支持等。 2. 合作意愿審核:了解供應商是否有長期合作的意愿,是否愿意與企業共同發展。合作意愿強的供應商更有可能在質量、成本、交貨期等方面與企業保持良好的合作。
七、供應商風險評估與應對 1. 風險評估:對供應商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,如市場風險(原材料價格波動等)、經營風險(供應商企業的財務狀況等)、質量風險(產品質量不穩定等)。 2. 應對措施: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。例如對于質量風險較高的供應商,可以增加審核頻率或者要求其提供質量保證金等。
轉載://cqdwzx.com/zixun_detail/134379.html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