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者的三種管理風格造就三種企業。不同水平的管理者基本上決定了企業的規模,企業的未來到底是混口飯吃呢,還是從優秀到卓越,亦或是基業常青。
第一種,管理者靠自己性格管理企業,想干啥就干啥,想講啥話就講啥話。認為自己對了,大家都必須聽,完全憑喜怒哀樂拍桌子瞪眼睛的方法來管理團隊。中國的大多數小企業小管理者幾乎都是這種模式。這樣的管理者除非管理者本人英明的不得了,個人魅力強到爆炸,能把企業做大,否則優秀的人才都不愿意跟這樣的管理者混下去,只能留下一幫混飯吃的跟隨者。這種企業幾乎就是管理者是個強人,與其說是個管理者,不如說是個勉強能混飯吃的項目經理,或者說是個小包工頭。這種企業也沒什么未來。
第二種,管理者知道建設企業,制定流程、定政策,找管理方法,也制造出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,也有能力引導大家行動。知道做績效考核,知道員工定目標、做結果,管理目標管理,這種管理者追求的是制度化。西方企業大多都是這樣的企業,目前很多中國企業引進的管理模式基本都是這種模式。其實這種企業有很大的毛病,就是越考核人心,越指標越*,員工的滿意度越低。這種企業的管理者喜歡說,我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個自動運轉的機器。就算我離開了企業,企業照常運轉,豈不知永動機從來沒有造成過。
第三種,管理者會做文化的管理者。世界上真正的大品牌,無一例外都是走文化路線的。走文化路線不是說一開始做規模,后來有錢了才做文化,而是一開始就是做文化起家。這完全是創始人世界觀、價值觀、人生觀的展現,一般就是一句口號,就體現了他們企業的宗旨。比如華為的狼性文化,微軟的失敗是成功之母,這種文化不斷的滋潤著每一個進入這個企業里的員工認同的留下,不認同的走掉,最終形成一種特殊的人群。這種人群就是有這種文化的人的集合,只有學會做文化,才能影響到員工的頭腦,也能影響到客戶的頭腦。這就是管理者最高境界,讓別人從內心里徹底在這個層次的企業才能基業長青。在建設制度定指標,講績效,這樣的境界上,只能做到優秀,最多能做到卓越,靠拍桌子、瞪眼睛。管理者牽頭做項目的境界上只能做到混飯吃。
轉載://cqdwzx.com/zixun_detail/113773.html


